切換為中文版 Site Map Contact Us
Medical & Health
靠食療進補,不如吃得好
Back

很多中國人都有於冬季進補的習慣,一些富裕的大城市如香港,食療進補更為流行。然而,依我臨床所見,冬季就診的病人除了感冒患者為數較多之外,其次最多的就是因食滯後而導致脾胃出現不同徵狀的病人。從以上可見,適合且適當地進補的人並不多,反而因為進補而補出問題的人倒不少。

 

坊間食療謬誤多

 

日常診症,其中一個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除了服藥以外,還可以預備什麼食療呢?」其實,很多普羅大眾對於食療都存有誤解,認為其可發揮治療的效用。食療,目的是利用食物本身的偏性,用以達致平衡身體陰陽的效果。然而,食物並不是藥物,食物本身的偏性並不強烈,即使食物的性質不適合食用者的體質,也不會對其造成太大傷害。對於一些體內陰陽氣血輕微失和,但又不至於患上疾病的人(中醫稱之為亞健康者),食療對他們來說尚有一定的功效,但對於真正患病的人來說,中醫認為必須透過中醫藥來治療,若不弄清自身體質而胡亂使用食療,反而會影響中藥的治療效果,得不償失。

 

食療必須視乎體質

 

所謂「藥食同源」,某些食物的確可以作為中藥使用,例如淮山、蓮子、薏米和扁豆等等,但很多人卻「藥食不分」,用作食療的材料也不再限於「穀肉果菜」,如北蓍、當歸、阿膠和鹿茸等偏性較重的食材,也常常用作食療燉湯的材料。由於藥物偏性較重,若然體質不符,就容易於服用後造成各種不適。其中最為常見的:一是胡亂飲用涼茶,以為涼茶可以治療各種疾病,卻因此使體質變得虛寒,又或者使「熱毒冰伏」,使引致皮膚病等各種疾病的熱毒更難以清除;二是妄用人蔘、阿膠等補益食材,使脾胃消化負荷太重,又或因感冒時邪毒未清而使病情加重。錯用中藥往往使疾病本身的病情變化多端,更難掌握,如有這種情況,必須向合資格的註冊中醫師求醫,以免延長病程。

 

養生不如養脾胃

 

脾胃為「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消化吸收功能良好,則日常飲食能夠有效轉化為氣血,氣血自然得補。而且,脾胃健旺,也不易受外邪侵襲,水濕運化得宜,或不易形成濕阻。因此,要身體健康,盡量避免染上疾病,調理脾胃至為重要。要使脾胃健旺,首要避免進食寒涼、生冷、油膩以及難消化的食物,另應避免進食過多的滋補食品,以免對腸胃造成過重的負擔,形成濕熱。故我常說:「養生不如養脾胃;食療進補,不如戒口食得好。」

 


呂兆陞 註冊中醫師

擁有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全日制)及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理學碩士學位,同時亦擔任星匯網網上電台中醫節目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