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為中文版 Site Map Contact Us
Medical & Health
有關補血二三事
Back

最近相繼有報導指出,由於紅棗的鐵質含量不及黑木耳和蜆,所以相比之下,紅棗的補血功能鞭長莫及。然而,市民飲用紅棗水補血一直是常識,而且不少人服用後的確感到精神爽利。那麼,到底孰是孰非呢?

 

「補血」是一個中醫用的名詞。中醫理論中,「血」的概念並不單指我們割傷手指後流出來的紅色液體,還包括長久以來醫家們對這種紅色液體的理解和延伸功能。中醫指出,血的作用是提供營養予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故有「血主濡之」一說。《黃帝內經‧素問》亦指出:「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由此可見,血虛會導致身體疲乏,毛髮枯槁。此外,中醫經過大量的病患觀察,發現血液不足或流通不暢,會出現種種神志失常的徵狀,例如心脾血虛會導致失眠、記憶力不足和易驚;肝血不足會令人煩躁易怒以及精神恍惚等等。因此,中醫認為「血」是神志活動的基礎物質。

 

中醫常說的「血虛」,泛指「血」的功能性不足,概念上跟現代醫學所說的「貧血」,即是血色素或紅血球數量不足不盡相同。而人們平日所說紅棗可補血亦不完全無理。中醫認為紅棗具有補脾益氣,養血安神之效,一方面可補益脾胃以資化源,另一方面可補血以改善血虛帶來的徵狀。現代藥理研究亦發現,紅棗具有增強肌力、改善免疫能力、抗疲勞及抗衰老等作用,這均是中醫理論中所指透過「補血」所能達致的功效。雖然紅棗鐵質含量稍有不及,但當中所含的醣類、蛋白質、維生素、多種氨基酸、礦物質、黃酮類和皂苷類等多種成分,可提供多種治療和保健作用。換言之,中醫認為紅棗可「補血」,除了因為紅棗可以影響人體血色素的水平外,更正確的說法是紅棗可改善「血虛」所引致的徵狀。

 

雖然紅棗具一定的保健作用,但單以食物當中的鐵質含量來判斷該食物的「補血能力」實有不足的地方,另需要了解真正導致貧血的原因,否則只透過補充鐵質來改善所有類型的貧血問題,只會徒勞無功。現代醫學中,貧血的類型有很多,缺鐵性貧血是其中一種較為常見的,其成因眾多,除了失血外,另一個常見的原因是腸胃道不能有效地吸收食物中的鐵質。當食物含有再高的鐵質,若不能被人體吸收,最後只會透過大便排出體外。故中醫認為掌管消化功能的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只要消化功能良好,飲食正常,氣血就會源源不絕。

 

現代科學對人體病症及食物作用兩者關係的研究愈趨細微,稍有不慎就會很容易讓人墮入以偏概全的邏輯誤區。正如補血與紅棗的關係,也不能一面倒地下定論──紅棗有直接補血能力。因此,我們不能完全依賴單一的食物來保障身體健康。若感覺到身體不適,應該盡早向專業人士求助,及時對症下藥。



呂兆陞 註冊中醫師

擁有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全日制)及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理學碩士學位,同時亦擔任星匯網網上電台中醫節目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