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醫療健康主題
中醫調治腸易激綜合症徵狀
返回

腸易激綜合症是指因腸道蠕動不協調而引起持久且間歇性發作的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及大便性狀的改變,經檢查後排除器質性病變的綜合症。中醫並無腸易激綜合症一說,但根據其徵狀,可診斷為「泄瀉」、「腹痛」、「便秘」、「腹脹」。其病因和病機與肝失疏泄、脾胃氣虛、腎陽不足、濕阻中焦及瘀血阻絡有關,病位主要在肝、脾、胃、腎、大腸。

 

都市患者首以肝鬱脾虛者較多見,因患者工作和生活壓力導致情志不得以舒暢,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同時脾胃功能較弱。肝氣乘機侵犯脾胃,身體功能氣機升降失調不暢,則出現腹痛、脘痞胸悶、噯氣少食,而瀉後氣機暫時得以舒暢,疼痛則有所減輕。次之為脾腎陽虛的患者,因命門火衰而不能溫化脾陽,致脾溫煦功能不足、運化失調,濕氣聚於腸胃中,則引起大便稀溏。有患者亦會因體質較燥,肝鬱化火,以致缺乏腸道津液,失於濡潤,因此大便會結於腸道,出現便秘,並伴有胸脅脹滿、口苦、心煩等徵狀。

 

中醫調治腸易激綜合症的徵狀時,以中藥治療為首選。肝鬱脾虛者治療以疏肝健脾,緩急止痛為法。常用藥材為柴胡、枳實、陳皮、白芍、甘草、白朮等藥物為基礎,根據徵狀及程度而加減分量。脾腎陽虛者則以溫健脾補腎為法,常用藥材如黨參、白朮、山藥、補骨脂、益智仁等藥物為基礎,一日一劑,覆煎,連服七天。

 

中藥配合針灸治療腸易激綜合症徵狀的療效更為顯著,其原理是健脾益氣,調暢氣機使傳導正常。常用主穴包括中脘和天樞(雙側),可健脾升陽、調理大腸;足三里(雙側)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增強胃腸功能;太沖(雙側)和合穀(雙側)又稱「開四關」,善於疏肝理氣解鬱;全方位施針則可補中寓瀉、瀉肝和脾、調和氣機、鎮痙止痛。另可根據辨證配以他穴,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七次為一個療程。而脾腎陽虛者可選用天灸療法。天灸針對虛寒性體質者,用辛溫的藥物敷貼於脾俞和腎俞,以促進及提升臟腑功能,以達到祛除寒邪和增強陽氣之效,並促使陰陽平衡。

 

湯水介紹──四神湯

 

材料:豬肚1個,山藥20克,蓮子15克,白茯苓15克,芡實10克,陳皮6克,米酒1湯匙,薑3

 

豬肚用鹽搓揉洗淨,用沸水燙洗去除腥味後,切塊備用。所有藥材用水洗淨後,加水浸泡30分鐘。將全部材料放入鍋中,加適量的水,用大火煮滾後,除去湯的浮沫後轉為小火,煮至豬肚熟爛,加鹽、米酒調味即可食用

 

功用:補脾暖胃、益精補氣、寧心安神



何昕 註冊中醫師

廣州中醫藥大學畢業,取得中醫婦科學碩士學位及中醫學學士學位,同時為中國高級公共營養師,並修畢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學深造證書(腫瘤學)課程。